黄标车,是新车定型时排放水平低于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的统称。通常是尾气排放污染量大、浓度高、排放稳定性差的车辆。 按排放限值比较,一辆黄标车的排放量分别相当于5辆国Ⅰ、7辆国Ⅱ、14辆国Ⅲ、20多辆国Ⅳ汽油车。这类在用车经环保定期检验,达到相关在用车排放标准的,核发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,可以上路行驶。黄标车由于单车排放高,应管控和淘汰。 在地方,“黄标车”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别称,是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,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,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,因此称为黄标车。
报废车若得不到妥善处理,会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。首先,报废车辆的发动机、变速器等部件中残留大量废油,如机油、齿轮油、制动液等。在非法拆解或随意丢弃过程中,这些废油极易泄漏,渗入土壤,导致土壤污染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遭到破坏,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,使土地肥力下降,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,甚至无法耕种。
报废车的蓄电池含有大量的铅、硫酸等有害物质。如果处置不当,铅会通过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,造成水污染。铅污染的水体不仅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,还会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进入人体,损害人体神经系统、血液系统等,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。
汽车的变速器、转向系统、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也存在类似情况。一些磨损程度较轻的齿轮、轴类零件等,经过表面处理、尺寸修复等工艺,可重新投入使用。这些再利用的零部件不仅能降低汽车维修成本,还能减少新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。